星期五, 8月 04, 2006

【生活.誌】打開家庭相簿,解開家族密碼





農業時代裡許多歐洲的阿嬤們,閒暇時刻總喜歡坐在沙發上精心費時地,以巧手弄針線製作手工家庭相簿以及相框,讓影像從此停格在框框裡,然後將它們高高擺在鋼琴上、壁爐上、走道上、書架上等等,隨處展示家人朋友,當時家族們大多居住同一鄉鎮,互相來往密切,人們一來到家中便可從影像搜尋到親朋好友身影,或者翻翻相簿喝杯茶回憶往事;科技時代來臨之後,家族大多離鄉打拚生活,一年一度難得的聚會,就讓這些影像復活,重新利用科技來訴說家族故事。

重視隱私權的歐洲人,內心深處常暗暗存著一組密碼,若非親人熟故總是很難取得,只有在被邀請參加家庭派對時,他們才會一一解碼,把那些泛黃加密保存的照片,曾經是以翻拍技術成幻燈片放映,現在則是經過電腦軟體的幫忙,掃描製作成PowerPoint,以投影機慢慢的播放,讓新加入的家族成員與舊成員們可以藉此相互了解彼此。

經常舉辦家庭派對的姨媽莉莉安,對於掌握將家庭密碼「解鎖」的時刻非常拿手,參加過幾次令我感動萬分的家庭聚會之後,她告訴我家庭派對的重點在於「凝聚」,而非「分散」,就好像「Where do you come from?」,這一句在國際型派對場合裡,首次見面打開話夾子時,經常會被問到的開場白,可見要認識自己或別人,第一道功課便是去了解對方從哪裡而來,「家庭」──理所當然是人類呱呱墜地之初始,不管它是完整的、破碎的、幸福的、創傷的等等功過成敗,它是人格孕育的搖籃。

因此聚會時以家族歷史、家族共同經過的悲傷與歡笑為主題,是再恰當不過了,尤其現代家庭成員大多忙碌,且分居四面八方,不見得彼此認識,好不容易才趁著開一場派對,來把大夥兒集中在一起,氣氛上除了要輕鬆也不能冷場,因此在製作「家庭歷史報告書」時,時間的掌控、照片的選擇、安排的順序都會影響參與者的共鳴感,而假如又有外國人士新加入家庭成員,適時在照片旁白安插幾則家族小笑話,讓聚會達到高潮。



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派對,是在舅媽蘇珊60歲生日時,三位表兄弟聯手製作的家族報告書,除了蒐集在場每位人士的肖像,依照不同年代40,50,60,70,80…直到最近為止,隨著影像流轉,我們彷彿也進入光陰機器中,一會兒哄堂,一會兒驚嘆;另外,三兄弟輪流朗誦,把在場人士的糗事以詩歌串聯方式表現,看似輕描淡寫卻饒富戲劇張力,例如說,我看著先生一張童年寫真,3歲的他嚎啕大哭,指著舅舅挺直的大肚腩說:「我那不見的皮球,原來被舅舅吃掉了」,在場人士無不被這幅天真無邪相片逗得開懷大笑,而我先生當下居然完全不記得有這回事發生(3歲的孩子,的確沒有記憶力),還否認自己真有那麼傻過呢!

吃吃喝喝當然也是家庭派對的重點,過去歐洲人正式派對上一定要有的6道式分盤上菜,有前菜、湯品、主菜、砂冰(Sorbet)、乳酪以及咖啡或茶,由於準備功夫繁重,成了冬日聚會,像是聖誕節、聖尼古拉斯日的盛宴,此時此刻再點上熊熊燃燒的壁爐取暖,則成為冬日家族相聚的最好佈景。

受到美式電影的影響,80年代開始,歐洲人夏日家庭聚會也以BBQ烤肉為主流,烤肉的暢行的確讓主人省卻了許多準備上的麻煩,而為顧及健康,主人也會準備當季各式蔬菜沙拉、煙燻鮭魚、麵包等自助餐方式,讓全家族趁著陽光明媚時,以大自然花草樹木為伴,孩子們則藉此在草地上追鬧玩耍,打成一片,渡過一個有炭火、香草與家庭香味揉雜的夏日假期。

家庭派對對許多疏離的都市人來說是一場惡夢,一場每年重複上演,卻又揮之不去的夢魘,尤其每當到了聖誕節、復活節等喜宴節慶時,週遭朋友抱怨的聲音此起彼落,患憂鬱症與焦慮症的比例明顯增加許多,理由多是:「沒有默契的表親、暗中角力鬥爭的長輩、沉悶的對話、吵雜的孩子以及千篇一律的食物」,曾經我也是這群人中的一份子,可是近兩年來參加過一些有趣的聚會之後,我徹底改變想法外,每回收到邀請卡居然還頗為期待哪!




(本文為《飲食》雜誌六月號「家庭派對專題」協力製作)

標籤: , , , ,